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衛教文章 - 淺談運動傷害處理原則

淺談運動傷害處理原則
我們都知道,適度的運動對健康是有益的,然而倘若因為運動而造成身體損傷,就不是我們想看見的了。同樣做運動,為什麼有的人越來越強壯,有的人卻頻頻受傷飽受疼痛之苦?其因多半在於沒有注意到運動場所或器材不合適、動作技巧不熟練或嘗試難度過高已超過自己體能的動作。
急性的傷害小自輕微碰撞扭傷,大至韌帶肌腱斷裂、脫臼、骨折與神經血管傷害,而對身體劇烈的衝擊甚至也曾發生當場死亡的案例,所以不可輕忽啊。
運動傷害發生當下的處置原則
一旦發生急性運動傷害,運動者通常會停止繼續運動,但有的運動員在身體受傷的狀況下,仍會咬牙挺過極度的痛楚而設法完成競賽,這當然是不好的。當一般人受傷時,急性傷害的評估和處置隨即開始。如果你的運動夥伴受傷,你可以從旁評估他是否有就醫的需求,一旦察覺不對勁,最好及早送醫,以免因為延遲醫治而導致某些可能造成身體重大或永久性傷害的問題。
如果受傷處很像是挫傷或扭傷,最基本的處置原則,口訣為PRICE:保護(Protect)、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
保護與休息
當急性運動傷害發生,最重要的是立即停下來不再繼續運動,並將受傷的部位保護好,其目的是減少患部進一步的傷害或惡化。
冰敷
降低溫度能讓局部的血管收縮、肌肉張力減少、局部代謝變慢及減緩腫脹疼痛。近年來,有些研究認為冰敷會抑制受傷處的發炎反應,對於組織的修復癒合反而不利,但實務上在急性損傷時使用冰敷仍有止腫與鎮痛的好處。短暫冰敷對於後期復原的影響並不大,所以在受傷的急性期還是建議使用。
壓迫
現場如果有適當的彈性繃帶或貼紮材料,針對受傷部位給予包紮壓迫,可發揮固定和抑制腫脹的效果,但要注意包紮宜由肢體較末梢處往心臟方向纏繞,且力道適當不宜太緊,以免影響末梢循環。包紮後,還是要隨時觀察末梢的手指或腳趾,如果有越來越麻痛或顏色變白或變紫的跡象,表示神經或血管受到壓迫或損傷,應該放鬆且重新固定;如果放鬆之後不能恢復,即應尋求醫療協助,評估是否有合併其他傷害。
抬高
腫脹的組織常常造成傷處附近的血液在回流心臟時受阻,抬高患部便是利用重力幫助患部的血液回流至心臟,這麼做的消腫效果會比只用冰敷更好。
在運動中,無論是自己受傷或看到他人受傷都應保持冷靜,不要過度慌張,除了視需求就醫之外,當下應遵循PRICE原則中最重要的步驟:休息與保護。如果一旁有運動防護員等運動醫療團隊人員,會當場進行初步評估與處置。競技運動員在競賽場上受傷,醫療防護團隊和教練在快速評估處置後,要決定運動員是否能繼續比賽,須仰賴精準的評估工具和專業的判斷。
總之,預防勝於治療,運動前做好熱身,對於運動和訓練有基本的認識 不過度逞強做超出自己體能的動作,加上運動防護專業人員的協助,將能有效預防運動傷害的發生。

附檔下載:

淺談運動傷害處理原則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