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衛教文章 - 健康保「胃」戰-遠離胃癌酒癮宣導

健康保「胃」戰-遠離胃癌酒癮宣導:
根據 2020 年癌症登記數據顯示,平均每 4 分 19 秒就有 1 人罹癌,同時即使癌症治療新法、新藥日新月異,仍有超過 1 萬人死於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與口腔癌。在國人健康意識提升、癌症篩檢觀念普及化下,部分癌症的發生率有下降趨勢。十大癌症發生人(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何謂胃癌
近年來,國人胃癌的人數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在亞洲地區 胃癌仍然是一相當普遍的惡性腫瘤, 一般好發於50歲 以上的成年人,截至目前為止胃癌的預後仍然不佳,依行政院衛生署民國85年統計,國人死於胃癌人口為每十萬人口11.75人,其中男性死亡人口為每十萬男性人口的15.52人, 女性死亡率則占每十萬女性人口的 7.75人。關於胃癌的治療依預防醫學的理念來講仍應以預防勝於治療為上乘,在預防方面除了公共衛生和飲食衛生的注重外,一些早期篩檢特別對一些高危險群民眾的篩檢工作更應在政府和社會大眾間達成共識予以加強配合,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地步。
胃是消化系統的一部份,它位於上腹部上連接食道,下連接小腸。當食物進入胃部時,胃部的肌肉就會開始蠕動、混合並搗碎食物。同時胃壁也會分泌胃酸來幫助消化食物。大約3小時,食物會變成食靡並往小腸移動。
  當發現腫瘤時,腫瘤細胞有可能是良性的。良性的腫瘤通常是可移動的,且不會轉移到身體的其它部位。惡性的腫瘤通常會侵犯或浸潤到腫瘤鄰近的組織和器官,腫瘤細胞也會透過血液或淋巴系統竄流到身體其它部位。此種擴散現象稱為轉移。胃癌發生時可能會生長在胃部的任何部位,可能會穿透胃部擴散到身體的其它部位,有時也會沿著胃壁向上長到食道或向下長到小腸。同樣的胃部癌細胞也會穿透胃壁擴散到鄰近的淋巴結或器官,像是肝臟、胰臟和大腸等甚至是更遠的器官。 如早期發現,胃癌是可以被治癒,當胃癌已擴散,預後是很差的。
胃癌的成因
1.食物:常吃高鹽、氮鹽或煙烤處理的食物,被認為是重要的原因。
2.感染:幽門桿菌的感染會引起慢性胃炎,為致癌的重要因素,幽門桿菌的感染率依年齡增長而增加,40歲以上的感染率高達50%以上,約70%的胃癌病人是因感染而來。
3.生活習慣:如酗酒、抽菸者,皆被視為可能的高危險群。
4.胃瘜肉:如有增生的現象,多屬胃癌的前兆。
5.遺傳:直系親屬中有罹患位癌者,為高危險群。
臨床症狀
很難早期發現,在早期通常沒有症狀,而且常常在發現胃癌時,已經發 生轉移了。胃癌常會造成下列一些不具特異性的症狀,因此一般人很容易忽視:
1. 消化不良或消化道有灼熱的感覺
2.腹部不舒服或疼痛
3.噁心和嘔吐
4.腹瀉或便秘
5.吃飯後感覺胃部很脹
6.失去食慾
7.虛弱無力、感到疲勞
8.體重減輕
出血(吐血或者是便中帶血)
診斷方式
上消化道鋇劑攝影與上消化道內視鏡 (也就是俗稱的胃鏡)。對還懷疑胃部惡性病變時,後者更為重要,因為也唯有透過內視鏡檢查,才能直接取得組織之切片,最確切的診斷。
其他常用來檢查上消化道的工具還包括腹部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掃描、內視鏡超音波等。雖然有有些病例因為其他原因在接受腹部超音波、或腹部電腦斷層掃描時,意外發現胃部異常,進而診斷出胃癌接受治療的報告。通常這些檢查項目是檢查已發現病灶的病患,用來幫助評估惡性病灶蔓延的程度、有無侵犯到鄰近組織,是否有轉移跡象
總之,胃癌確切的診斷是依靠病理切片,切片生檢的取得主要是經由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若情況特殊可先用上消化道X光攝影來替代。當診斷確定時,近一步利用腹部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等來評估疾病的嚴重度,決定治療方式。也要了解到目前沒有靠抽血生化檢查就能診斷出胃癌的工具,即使是胃鏡也沒有絕對不會誤失的,醫師的經驗與這些工具的交互運用都相當重要,而病人本身病史與症狀的完整陳述,更有助於早期得到正確的診斷。
胃癌的預防保健
1.少吃醃製品:例如榨菜、酸菜、梅干菜、鹹菜、泡菜等,豆類發酵如臭豆腐、豆腐乳以及味噌等,以及鹽漬如鹹魚、豆豉、蝦醬、醮 醬、肉醬等。
2.少吃煙燻或燒烤食物: 例如食用燻魚、鴨、鵝或烤肉者,其胃癌發率較高, 原因可能為食物中的硝酸鹽(nitrate) ,經腸道細菌還原成亞硝酸鹽 (nitrite) ,再轉變成致癌物亞硝酸氨(nitrosmide)後,進而引發胃癌
3.多吃綠色蔬菜、新鮮水果:可減少胃癌發生的機率。
4.服用維生素 C 以減少胃內亞硝胺的形成:亞硝胺是一種相當普遍及強烈 毒性的致癌物質,廣泛存在食物、菸、酒及檳榔中,以香菸中的濃度特別 高。一般成人每日維生素 C 的建議攝取量為 60 毫克。若長期處於壓力 與污染的環境,建議可將攝取量提高到一日 200 毫克。
5. 抽菸:菸草中的物質會導致細胞內 DNA 的損壞,造成癌變的發生。 而不喝酒、不嚼檳榔,可使罹病機率降低。
酒癮宣導
一、酒癮的定義
酒癮是指一個人無法節制飲酒而導致認知、行為、身體、社會功能與人際關係等方面的障礙或損傷,而仍然持續不斷地重複同一行為。

酒精成癮分為兩類:
1.『酒精濫用』:是指不斷飲酒而影響原本的生活,或是造成身體上的傷害,但仍持續飲酒。
2.『酒精依賴』:是指對酒精有生理或心理上的依賴,需要透過飲酒才能感到舒適。
二、酒精對人體的影響
1.急性效應:短時間內飲用大量酒精,出現頭暈、步態不穩、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神智不清、心跳及呼吸緩慢、全身無力、昏迷,甚至死亡。此外,飲酒過量影響大腦的控制力,衝動行為增加。
2.慢性效應:長達多年的大量飲酒,酒精在體內維持高濃度,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包括:肝臟傷害、胃潰瘍、神經系統傷害、大腦皮質萎縮、記憶力衰退、男性性功能下降等。心理社會層面,飲酒雖可短暫逃避心理上的衝突,一旦酒精退去後,隨之而來的是強烈的罪惡感、羞恥感、憂鬱、焦慮等負面感受。患者亦因長時間處於「醉酒」的狀態,無法完成應盡的責任,嚴重影響患者人際關係及生活品質。
3.戒斷效應:突然不喝酒或減少喝酒量,患者出現腸胃不適、噁心、嘔吐、失眠、心悸、多汗、血壓增高、雙手發抖、焦慮不安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出現全身性痙攣、發燒、妄想、幻覺,及譫妄等症狀;而戒斷譫妄可能引致心臟衰竭、昏迷、休克,死亡率可達百分之十左右。
三、減少喝酒的方法
1.避開飲酒高風險情境:飲酒的欲望可能被環境線索引發,如:經過之前常買酒的便利商店。分辨可能引起飲酒欲望的環境,並避免到類似場所,可以大大減低酒癮被挑起的機會。
2.勇敢說「不」:堅定地表達想法也是一門學問,需要反覆練習才可做到。在人情壓力下,面對喝酒的邀約 ,溫柔而堅定地說「不」!
3.學習壓力因應技巧:以其他正當的方式宣洩情緒,停止「借酒澆愁愁更愁」的負向循環。
4.採用漸退方式:用逐漸減量的方式戒酒,可減少戒斷過程的不適。例如:原本1天喝8-10瓶啤酒,逐漸減少為7-8瓶/天、5-6瓶/天,直到完全不喝。
5.尋求支持與協助:列出一份3-5人的名單,當飲酒欲望持續困擾著您,主動尋求名單上的人幫忙,或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與您一起渡過戒酒的煎熬期。
6.增加良好的人際互動:
(1)參加互助組織或社團活動,維持緊密的支持系統。
(2)鼓勵您或您的家人以理性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修復與家人間的關係,讓家人一同加入您的戒酒計畫,使家人成為您最穩固的心靈支柱。
7.若有酒精戒斷現象,可至精神科門診接受藥物治療,減輕戒斷的不適。

附檔下載:

健康保「胃」戰-遠離胃癌酒癮宣導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